中國青年網北京9月19日電(實習記者 李華錫 通訊員 劉語瀟 宋禹霆)自從獲得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,胡笑添的生活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,那就是“忙”。
一方面需要確定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讀博期間的研究課題,以及適應新的實驗室環境;另一方面又要兼顧著在南昌大學的工作,繼續做師弟師妹們的科研主心骨;偶爾還要抽空飛回南昌,開完組會住一夜后立馬飛回北京。這是獲獎之后的胡笑添的真實的生活寫照。
在許多人眼中,科研工作者都是戴著一副厚厚的黑框眼鏡,穿著白大褂,說話古板,不解風情。但胡笑添,就像他的名字一樣,總是笑眼彎彎,身著簡單的夾克和牛仔褲,身材微胖的他,更像一位鄰家大哥。
胡笑添始終堅信能者多勞。他說,獲得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是對他潛心鉆研,辛勤工作的肯定,也鞭策他在科研路上不斷前行。“不能因為獲獎而驕傲,這只是我科研之路的開始,我要繼續走下去?!?/span>胡笑添說。
自己做的選擇從不后悔
胡笑添在領獎臺上合影留念。本人供圖
“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,都是對生命的辜負?!焙μ碚f。這不僅是他的人座右銘,也是他衡量自己科研的標準。
“做研究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,有些人終其一生也許都不會有絲毫成就。”一開始,科研導師就這樣告誡他。即便知道這樣,他一點也不后悔當初的選擇。胡笑添說:“我不想知道這有沒有前途,只要我認定的事,我就要把它做好?!笔聦嵶C明,選擇并沒有辜負他,反而更加眷顧他。
2009年,太陽能電池作為一種新能源發電概念,在中國大陸興起了一片“光伏熱”。當時光伏產業流行,屬于朝陽產業,慢慢地,胡笑添接觸到了美輪美奐的光電現象后,便萌發了一個有關“光電”的夢,從此他也走上了新能源發電這條道路。
“但是光伏產業研究發展很難,能夠真正在生產生活中使用的產品并不多,太陽能電池也少之又少。”胡笑添說,他日日夜夜思考著該怎么把光生電、電生光應用起來,將其惠之大眾。
時運不濟,在他下定決心堅持做下去的時候,正逢硅太陽能的寒冬。技術創新力度不夠、競爭非理性、產業產能過剩、貿易保護主義蔓延。沒有人看好這個領域,也沒有人支持他繼續做下去,胡笑添卻在默默堅持著。
回想起過去無人支持,只剩自己默默鉆研的畫面,胡笑添也只是淡淡一笑說:“堅持做下去,耐得住寂寞,慢慢做好就行,把這件事做到‘精’便是成功?!?/span>
選擇科研注定要舍棄很多的時間,而胡笑添舍棄地是他陪伴家人的時光。由于做實驗需要長期呆在實驗室里,他每年回家的日子都僅限于過年那七天。在一次大年三十的晚上,他本應該是和家人歡天喜地圍在一起吃團圓飯,為了不耽誤研究,他毅然決然的放棄回家過年,選擇在實驗室里和導師討論論文以及下一步的實驗計劃。
家人打電話說:“大過年的還工作什么呀,快來吃飯?!彼仓荒?/span>支吾回話:“馬上,馬上?!比欢鹊?/span>家人都吃完了,他還是沒有放下他手中的實驗。“其實最舍不得的就是家人?!焙μ?/span>說。
“選擇科研,我從不后悔?!?/span>胡笑添最終決定,搞出不名堂,決不罷休。這一決定,就是幾萬個小時;這一堅持,是三年復三年。